常见的手部损伤及防治
格斗中拳法是非常重要的攻击手段,无论在竞技中还是训练中,拳头都要承受多次的强冲击力,虽然有绷带和拳套的保护,但由于训练强度和击打失误等原因,手部不同程度的损伤对练习者来说算是家常便饭,可能是身体各部位中受伤最为频繁的。本文分析一下手部常见的一些损失,供大家在日常训练中参考,便于对照检查确定伤势并及时医院治疗。 常见的手部损伤有下列几种: 1、掌指关节部皮肤擦伤及关节囊损伤: 比赛实战中绑护手绷带后戴拳套击打对手,者或戴较薄的沙包手套击打沙袋作为长期训练的内容,击打时掌指关节为直接受力部位,容易因为直接摩擦和击打的反作用力而致掌指关节部位出现皮肤擦伤、破损,关节囊慢性反复损伤而呈现纤维化增厚。这一类类损伤会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肤破溃或继发感染,反复受伤会造成局部皮肤角化、关节变形。为了预防和减轻此类损伤,应该使用较柔软的护手绷带,训练后进行局部按摩和热疗,以改善皮肤的血运和营养;出现皮肤破损要及时清洁消毒伤口,避免再次受伤,并建议更改训练内容,以促进皮肤破损处愈合。 2、拇指掌指关节半脱位: 在训练或比赛中,运用摆拳击打对方时,由于握拳不紧或击打动作不规范,用拇指部作为击打点,容易发生拇指掌指关节半脱位。这类损伤表现为突发性剧痛,有时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拇指的掌指关节局部肿胀或可见畸形,压痛明显,活动受限。X线拍片可见第一掌骨头向外、向背侧移位呈半脱位状。处理原则是尽快实施手法复位和局部固定,要求拇指呈背伸、外展位固定(就是虎口张开的姿势固定)。 3、掌骨骨折: 这类损伤常发生在比赛中,由于重拳击打对方较坚硬部位所致。其损伤表现为运动员比赛中突然感觉手上剧烈疼痛而不敢出拳,甚至自己在拳台中能听到骨折的响声,运动员常示意裁判要求中止比赛。场边的临场医务监督要善于观察比赛的每一个细节,若发现某运动员突然出现痛苦面容而不敢出拳击打,应示意台上裁判要求暂停比赛,细致检查受伤运动员的手部,若有骨折迹象,可中止比赛进一步诊治。骨折发生后,受伤部位出现肿胀,有周边性压痛及轴心挤压痛,严重者可见局部畸形或听见骨擦音,X线常显示为短斜面掌骨骨折,应尽快采取手法复位和外固定。 造成上述损伤的主要原因有: 1、因解剖特点而造成易受伤的部位: 比赛时后手拳是运动员主要力量所在,出拳凶猛有力,爆发力强,击打后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也更大,因此,运动员的后手往往更易受伤。由于第三掌骨(中指连着那一根)最长,突出拳锋前方,无论运用哪种拳式(刺拳、摆拳、勾拳等),均以第三掌骨头作为主要力点击对方。所以该部位的皮肤、关节囊最易受伤及劳损,且第三掌骨易发生骨折。 2、因运动员动作不规范而造成的损伤: 正规的击拳动作是紧握拳套、拇指尽量屈曲对掌、以拳峰部位击打(拳套前方有色部位为拳峰)。由于运动员本身不规范的握拳或出拳动作是手部损伤的常见原因。例如握拳不紧,拇指屈曲不够,会造成用拳心或拇指作为击打点,则易造成拇指掌指关节半脱位或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3、因比赛器材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手部损伤: 目前在拳击比赛中,必须使用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认可的合格拳套。如果由于拳套本身质量问题,使得运动员握拳不紧或拇指屈曲受限,进而发生手部损伤,应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视。要检查运动员戴手套后是否能够规范握拳,可以避免或减少受伤。 平时训练时要注重动作的规范,配备好绷带拳套等保护措施,除了击打训练外可以配合专门的拳头硬度训练,增加手部骨骼韧带的强度,提高对反作用力的适应能力,减少受伤机率。皮外伤及时消毒处理,并更换训练项目,避免伤口感染,促进伤口迅速愈合。如果发现手上有不明痛感,医院进行拍片检查,不要勉强训练,把小伤折腾成大伤反而更加耽误训练,其实导致无法再进行训练就得不偿失了。
也许感兴趣的文章长按下方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白癜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