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后半规管复位手法
耳石症
耳石由碳酸钙结晶组成,有特征性的形状和大小。耳石症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以及眼震的一组症状。眼震类型可通过其潜伏期长短、持续时间长短和有无疲劳现象等特征确定。
01耳石症的发病机制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位置转移导致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引起眩晕发作。
02耳石症的临床类型前半规管管内结石症、水平半规管管内结石症、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后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后半规管管内结石症,多半规管受累结石症,可双侧发病,以单侧多见。
03耳石症的特征特征一耳石症好发于中年人,典型发作:患者在仰头或翻身时突然发作眩晕,瞬间即消失;重复诱发头位时眩晕可再度出现;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
特征二这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一个或多个半规管的耳石松动。原因可能是头部外伤、耳石变性或者其他的内耳疾病所致。耳石症的患者常常在夜间床上转头、体位变化、快速卧床或站立时发生眩晕。患者自述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眩晕,有潮起潮落的感觉,一般不超过1分钟。
特征三耳石症的症状有多种变异,它取决于发生耳石松动的半规管所处的位置以及走形。绝大多数发生于后半规管,原因是尾侧的脚在所有半规管的位置最低。
特征四耳石症可以双侧发病,特别是颅脑外伤后。也可以发生于一侧2个不同的半规管,但很罕见。这种情况下诊断非常困难。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如果眼震反应不典型,可能是容易与良性震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混淆的位置性眩晕的不典型变异。
04诊断
先检查后半规管,再检查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的患者反复重复诱发试验可出现疲劳,不能引出眼震,数小时后才可能恢复。因此如果病史特点明确,即使位置性眼震未引出来,诊断仍应首先考虑此病。如果短时间内刚刚发作或多次眩晕发作易出现眼震疲劳,位置试验可能不引出眼震。因此,耳石症的诊断必须借助其他前庭功能检查方法来排除相关因素。
耳石症很少见于水平半规管,其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眩晕的症状是在平卧时,在身体纵轴转头时发生。诊断时让病人仰卧,头向可疑的患侧快速转动90度,如果是水平半规管的耳石症则会出现单纯的水平性眼震。症状比后半规管的耳石症明显,但是潜伏期较短。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疲劳的倾向。
诊断方法:
位置诱发试验(以右侧为例)
Step1: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病人背后,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
Step2: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注意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
阳性依据:
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出现短暂眩晕。
05治疗后半规管耳石复位法(以右侧为例)
Step1:起始坐位,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将头转向患耳45°,快速躺下,头伸出床外做悬垂位;
Step2:头转回中线位,头向健侧转45°;
Step3: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头位与水平面呈45°;
Step4: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含胸低头30°。
上述每个位置均保持(30S-60S)直到眩晕和眼震消失。
注意事项在耳石症复位的手法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头部所处的位置以及旋转的角度,这与患者的后半规管是否处于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有关。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可避免耳石误入到其它半规管。
陈飞浩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从事康复专业11年余,擅长脊柱相关疾病治疗,耳石症治疗,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术后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康复治疗。曾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信息来源:医院康复治疗科
图文编辑:陈绮雯
审核:周武/刘丽容
促进康复技术与管理交流
宣传康复科普
传播学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