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微课堂回顾如何正确处理儿童家庭意外伤
又到了每年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季节,如何教育宝宝远离意外伤害?遇到伤害时如何第一时间采取简单的急救和处理?今天我们儿科微课堂邀请医院小儿外科主任牛军医生,教您如何正确处理儿童家庭意外伤害与现场急救。
那在宝宝发生意外伤害的第一时间,爸爸妈妈该做些什么呢?
如何正确处理宝宝的伤口?
怎样辨医院就诊?
哪些是家庭急救箱中的必备药物?
这些药品又该如何使用?
我们就将今天“微课堂”的精选汇总
提供给家长们参考学习吧!
微课堂回顾
擦伤
擦伤,俗称“擦破点皮”,是指皮肤表层被擦破,有少许渗血。擦伤面积较大时,看上去红一人片,但家长不必担心,因为实际的出血量非常少。宝宝猛跑摔倒造成的膝擦伤是最多见的擦伤类型。孩子擦伤后最需要做的治疗是清洁伤口创面,因为脏东西的嵌人可能会引起感染。
家庭急救措施:
第一步:用干净水(如医用生理盐水、纯净水、蒸馏水、矿泉水)冲洗创面,去掉皮肤表面的脏东西。
第二步:用温肥皂水或20%浓度的软皂液清洗创面周围皮肤。
第三步:冲洗干净后,在创口表面涂抹络合碘。让伤口自然暴露在空气中,等待愈合。若伤口较大或处理后仍有渗出,则需用无菌或医用纱布简单包扎。当然大多数擦伤不经治疗便会结痴,为最好的自然愈合方式。这种情况不建议使用创可贴。
贴心小纸条:小而浅的擦伤在家自行处理就可以。如果伤口大而脏,没办法自医院治疗。
裂伤
裂伤,俗称“磕破个口子”。裂伤的伤口比较深,皮肤全层裂开,出血比较多。宝宝的头撞到桌角导致头皮磕破,跑跳摔倒后口腔内被硌破,或手指被锐器割伤是较常见的裂伤。
家庭急救措施:
医院治疗,但是在此之前要先给宝宝止血。止血的方法分三步:盖、压、包。
第一步——盖:若是小伤口用创可贴贴住即可;若伤口较大,可用无菌纱布、卫生巾或干净毛巾盖住。但是,不要用棉花或卫生纸敷盖伤口,以免棉花纤维及纸屑与伤口粘连,不易清洗;也不要在伤口上涂抹药膏、药粉。
第二步——压:用手直接压住已盖好的出血处,压10一20分钟。
出血多的时候,用手指压住伤口处接近心脏端的动脉,阻止出血。
第三步——包:用急救绷带、胶布把伤口包扎好即可。
贴心小纸条:止血做完后,医院检查,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缝合及打破伤风针。
挫伤
挫伤,俗称“癖青”“血肿”。外表看皮肤是完整、没有伤口的,但皮下组织已经损伤,导致皮肤表面出现癖青或血肿。宝宝不慎跌落时造成的头皮血肿是最为常见的挫伤类型。
家庭急救措施:
宝宝发生挫伤之后24小时之内,应冷敷受伤部位。用冰水浸湿毛巾后湿敷于瘀青处,也可以使用急救包中的冰袋。
须注意:受伤初期家长在使用冰块外敷即可,不建议按揉。一方面按揉会使皮下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量,使肿块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按揉位置不准确、用力不均,会使症状加重。
24小时之后,可以用中药外敷,以驱散瘀血,如红花油、肿痛灵等;并抬高患处。
贴心小纸条:宝宝发医院治疗,不过出现血肿时,要在24小时内做冷敷处理。
骨折
宝宝活泼好动,在游戏玩耍时,很容易发生意外情况,导致骨折。据统计,儿童骨折约占骨科病人的1/3。所以,当宝宝在家玩耍时,万一发生意外骨折,家长们一定要知道如何实施家庭急救。
骨折一般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即骨的断端已露出皮肤外,这类骨折在儿童骨折中很少见;闭合性骨折为皮肤完好无损类骨折,往往容易因家长的不当施救与护理,而加重病情。
宝宝骨折的危险区:
1、地上的障碍物。刚学会走路的宝宝行走不稳,既掌握不好方向,又掌握不好
速度。如果室内地上摆放着物体(如小板凳、玩具、脸盆等)不慎被宝宝撞到,很容易绊倒或刮倒宝宝,严重者可能造成骨折。
2、家具及窗户。宝宝大多喜欢在椅子、沙发、窗台这些地方爬上爬下,探索
世界,但这些动作潜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宝宝的脚踩得不稳,便很容
易摔落,甚至骨折。
3、台阶。已经会双脚跳的宝宝,在下楼梯时喜欢往下蹦,但此时踝关节放松,身体向下蹦时冲力较大,而台阶棱的接触面小且滑。如果刚好跳在棱上,宝宝就会从台阶上摔落,轻者导致崴脚,重者可能下肢骨折。
4、浴室。浴室内的地面坚硬并且容易摔滑。在这种场所一旦摔倒,由于宝宝没有穿长衣、长裤,从而也就没有了可以缓冲撞击的保护,所以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
判断孩子骨折的方法:
如果宝宝从1米以上的高度坠落或摔下,发生骨折的概率极高,应高度警惕摔伤后是否骨折。
如果宝宝受伤的身体部位不能活动,应考虑是否骨折,比如上肢骨折通常不能抬臂,下肢骨折则完全不能站立。
如果宝宝受伤的身体部位出现肿胀,能看见有异常的折角、隆起、青紫和瘀血,则有骨折的可能。
如果出现骨折,宝宝一般拒绝父母触摸受伤处,一旦触摸便会引起宝宝的剧烈哭闹。
烫伤
烫伤是低龄儿童的常见伤害,其中高温液体烫伤占90%,原因主要为小儿无意中碰落盛有热水的容器。烫伤在儿童早期发生率最高,主要为1一4岁,最严重的烫伤发生在蹒跚学步时,该年龄段50%的儿童需要住院治疗。
烫伤现场急救步骤:
1、冲:迅速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烫伤部位至少10分钟,以快速降低皮肤表面热度。用冷水处理创面可以中和烫伤皮肤内残存的热量,减轻进一步的热损伤,使创面迅速冷却下来。
2、脱:多数家长会马上脱掉宝宝身上的衣服以查看伤势,这一点是应该的。但多数家长由于此时已心慌意乱,在脱衣服时往往是胡乱扯下宝宝的衣服,尤其是手臂烫伤时扯下衣袖,在这样的处理中由于衣物对烫伤表皮的摩擦,常会加重烫伤皮肤的损害,甚至会将受伤的表皮拉脱,因此要在充分泡湿后,再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时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并暂时保留粘住的部分。尽量避免将伤口的水疱弄破。
3、泡:继续浸泡于冷水中30分钟,可帮宝宝减轻疼痛及稳定情绪。但若烫伤面积大或孩子年龄较小,则不必浸泡过久,以免体温下降过度,或延误治疗时机。
4、盖:用食物保鲜膜覆盖创面,或用无菌纱布覆盖。勿任意涂上外用药或民间偏方,这些东西可能无助于伤口的复原,并且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其凝结物会粘连伤口,还会增加医生处理创面的难度,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和紧急处理。
5、送:除I度烫伤可以自行处理外,其他情医院做进一步的处理。若伤势较重,则最好转送到医院治疗。
贴心小纸条:
I度烧伤—红斑,如阳光晒伤,表皮受伤,创面红肿,剧痛,3-5天愈合,不留瘢痕。
II度烧伤—水疱,浅II度,14天愈合,无疤痕;深II度,21天以上愈合,留瘢痕。
III度烧伤—焦痴,皮肤全层损伤,需植皮。
烧伤面积识别:手掌法(病儿手掌面积含五指合并部位,约相当于其身体表面积的1%)。
为了宝宝的健康安全,天津新世纪特意为各位家长们准备了宝宝专用的“儿童急救包”,在关键时刻帮您解燃眉之急。
急救包内分为:敷料、消毒物品、绷带、外用药、口服药、夹板、其他,共7个种类,提供了外伤常用必备药品、物品及儿科急症基础常用药,同时配有物品明细单(帮助核对清查与及时补全)和使用指南(保证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