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照片手机黑屏,哪个才是真实的你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http://m.39.net/news/a_5956907.html
                            

原创蒹葭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镜子、照片、手机黑屏,哪里映照出的自己最好看?据说普遍共识是:照片<镜子<手机黑屏映像。

大约是这么个感觉↓

无处理照片中的你(左)、镜子中的你(中)和手机黑屏中的你(右)

作者改编自慈禧皇太后光绪癸卯年照片之一及TR美术修复作品

不过,好看程度见仁见智,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有人认为照片最真实(当然,这里所谓的照片不能是那种开了十级美颜滤镜,磨皮修容到妈都不认识的照骗;也不能是PS高手恰到好处却又鬼斧神工的精修,导致照片看不出哪里不对但就是比生图好看10倍),因为照片是被完全没有感情色彩的光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应该足够客观。

美颜滤镜下的高晓松

微博

咪蒙,PS高手修图后(左)与修图前(右)对比

微博

也有人认为镜子更真实,因为人们在拍照时总会扬长避短地专注于某些特定角度,小心翼翼地摆出自己最美的表情和姿态,而照镜子时则没有这么多雕琢。

究竟哪个观点更有道理,我们还要从人是怎么看东西说起。

选择性失明和选择性提取:

人的视觉信息处理机制

人的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神经线路系统。人们看东西的整个过程可以简单分成两大步骤:视觉信号的传递和视觉信号的处理。

视觉信号传递,就是影像的光线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再由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的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纤维传至视觉的高级处理器——大脑皮层的枕叶。

同所有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样,视觉信号的传递无非就是信号的转换+信号的传播,和水兵的旗语灯语、电报的莫尔斯码、甚至《长安十二时辰》里望楼上不断变化的窗格,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而信号处理的过程就比较一言难尽了,毕竟涉及到高级神经中枢的活动,这里还有一大片人类当前认知水平无法企及、望而生畏的盲区。我们只是粗略地知道,当视觉信号传到脑部的视觉中枢,也就是距状裂两侧的枕叶皮质时,会开始一套信息提取和加工的过程。

研究发现,视觉中枢皮层的神经元对视网膜传来的信号并不一视同仁,只对图像的某些特定细节感兴趣[1]。而且,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大脑还会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和记忆,提炼出部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最后输出一种混杂了文化、审美,甚至好恶的视觉概念。

大脑视觉中枢处理视觉信息的模式:选择性失明、特征性提取

作者改编自网络素材

这套“选择性失明+选择性提取”的视觉信号处理模式意味着,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自己肯定不是最真实的。此外,中学物理也告诉我们,镜子里的像是虚像,也就是说那个像是你自己身上发出的光碰到镜子再被反射进你眼中的。但你的大脑会让你觉得光线是从镜子后面传来的。所以,当你认为光线来自镜子后面时,就意味着大脑对影像已经进行了一次信息的提炼,并悄不做声地过滤掉了很大一部分信息——比如,没人具有完全对称的五官,每个物体在差异色温下的色调都不太一样,但照镜子时我们却很难意识到五官不对称的瑕疵,也不太会感受到色温的差别。

而相机就不同了,它呈的是实像,它记录的每一个光点都是实实在在的光源投射而来。你某个瞬间的影像会被它一五一十地捕获,然后死死定格在二维平面中。

这么说,照片上那个难看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自己了?啊,悲伤那么大……不,别急,其实照片的真实性也有局限。

焦距决定美丑

把“距离产生美”实践得最好的并不是人类,而是看似客观的相机。具体来说,相机所呈的像虽然是实像,但它需要将三维影像投射到二维平面上,那么根据透视原理,不同的焦距就会使图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摄影师StevenEastwood用从19mm到mm的焦距拍摄了同样条件下同一个模特的大头照,焦距越短的镜头拍摄的人像越扭曲,当使用15mm鱼眼镜头时,畸变程度简直令人发指;到了中焦端人像畸变会逐渐减弱,呈现出最漂亮的状态,但到了长焦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时的脸又宽又肥,看了简直怀疑人生

StevenEastwood

远小近大,远小近大,远小近大,请直男们念三遍,以后给女朋友拍照时千万要记得

Gifcool.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vo.com/slszl/1608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