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描写肚子疼的字帖从垃圾桶捡回,

一、摹本简介

镇馆之宝

夜来腹痛帖

上海博物馆藏品百万

其中有一件镇馆之宝

竟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有意思的是

这是王羲之的一通行草书手扎

讲的是关于肚子痛的事情

王羲之

一件关于“肚子痛”的国宝

说起《上虞帖》,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夜来腹痛帖》。没错,就是晚上肚子痛的意思。此帖通篇58字,是这样写的:

《上虞帖》

得书知问

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

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

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

不知安所在

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我们可知,这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还提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则是晋太傅谢安。

《上虞帖》局部

此帖为唐人摹本,硬黄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

《上虞帖》局部

首先,在笔法上,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差点埋没在垃圾堆里

《上虞帖》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王羲之的《上虞帖》(唐摹本),是千百年来流传有序的文物珍品,原先收藏在南唐、北宋、元、明等朝廷内库,从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标时起,就流入民间,清末转到收藏家程定夷手里。解放后,被上海静安区的一位收藏家收藏。在“文革”初期,它被红卫兵造反派当作“四旧”从收藏家中搜出,辗转移交到上海市抄家文物图书清理小组的文物仓库里,被幽禁了三年。

上海博物馆

令人遗憾的是,这件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起初不知被何人鉴定为膺品,而被列入处理品中。幸亏在这批处理品出口前,需经过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海关出口文物鉴定组进行复查。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组的万育仁(从事文物鉴定、传拓等业务专家)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当他接触到这件王羲之《上虞帖》时,反复观察研究,觉得它气息逼人,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再打开内页,58字七行草书更是历历在目。他还发现字幅上面有历代皇家典藏章,如“集贤院御书印”、“御书”、“双龙”、“宣”、“和”、“政和”、“宣和”等印都钤得很有章法,不会是件膺品,万育仁知其非等闲之物。但由于《上虞帖》多年来湮没不彰,于是决定扣下来不发,准备带回市文管会,邀请有关专家再行研究鉴定。

徐森玉

可是在“文革”中,市文管会、博物馆也是造反派掌权,当时的文物鉴定大师徐森玉、谢稚柳均被打入“牛棚”,而有的同志认为是仿品,因此只好“挂起来”以后再说,这一搁又是三年。

直到年,原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被“解放”复职,万育仁就抓住这个机会向他反映,请他主持组织有关专家对《上虞帖》重新进行研究鉴定。沈馆长当即同意,并且指示本馆一时不能鉴定的话,就派人送往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有关专家鉴定。正巧这时,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也被宣布“解放”了。

沈之瑜

沈之瑜馆长就安排专人把《上虞帖》送到谢家,请他作进一步鉴定。当谢稚柳看到这一盎然古貌的字卷,眼睛遽然发亮,他仔细观看了字卷的书体、收藏印记和装裱形式之后,初步断定此卷是唐摹本。当时他拍手叫好,兴高采烈地说:“上海居然也有这么好的东西,那么我馆现在‘二王’(按指王羲之、王献之)都有了。虽然此卷为唐摹本,也应该作真迹看。”

当时谢稚柳对该字卷下方有方模糊不清的印记一时无法辩认,为了郑重起见,便提出将字卷留下来,让他再观摩研究十天。几天之后,谢老又重看这一字卷,终于看出那方隐隐约约的印章为“内合同印”朱文方印。这一重大发现,使谢老惊喜不已!因为在字卷的右上角和左上角,还有同一印文的“集贤院御书印”,(仅存半印)是十分清楚的。“内合同印”和“集贤院御书印”都是十世纪南唐时代的内府收藏印记,原来只见于书籍,未见于书画作品上。这两方印记的并存,确定无疑地构成了《上虞帖》在南唐的文物地位,而它的摹制时间应该推到更早的时代,即唐代。

谢稚柳

目鉴,是对文物书画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此后谢老又查考文献和比照《淳化阁帖》摹本,对贴文的内容、流传经过以及它与《淳化阁帖》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翔实的考证和阐述,论证了现存的《上虞帖》为唐代的钩摹本,南唐和北宋时入藏内府,而且正是《淳化阁帖》据以摹刻的祖本。谢稚柳将这一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晋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说明》发表于《文物》年第3期,将《上虞帖》公诸于世,引起了国内外文博界、书画界一大震惊!

严桂荣

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谢稚柳生前说过:“《上虞帖》经历了千百年沧桑,幸未湮没于尘埃之中,得以重现于今日。羲之墨迹既久绝于世,唯此唐摹本,犹足为文物之精英,艺苑之瑰宝,是千百年后犹得令人想见王羲之五十之年的翰墨风流。”

《上虞帖》拓本

如今,我们感念沈之瑜、谢稚柳、万育仁三位博物馆界的老前辈,正是他们对国家文物事业高度的责任感,才使珍贵的《上虞帖》重现人间。

二、修复过程

严桂荣采访,略有删减

修复古代书画,胆小畏缩,不行;胆大妄为,也不行。简要地说,应做到的是:“胆大包天,心细如发”。

古书画修复、装裱,工序一环扣一环,环环重要。现在结合《上虞帖》修复实践,着重把配纸、冲洗、揭背、全色、显印五方面的技术过程谈一下。  

配纸

配纸

《上虞帖》是纸本,为了补洞,先要准备好旧纸。唐朝白麻茧纸,分粗茧细茧二种,大约近似现在皮纸。纸的质地确定之后,再找出色泽、纹路比较接近的旧纸来备用。这是工作的头一步,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一件衣裳破了个洞,得用同样质地、色泽、花纹的料子补,一件白布褂子补上块蓝色毛料,或者将—块黑布补在白汗衫上,都是不妥当的。

古书画空洞的修补,也是一样道理。纸有厚薄,绢有粗细,全得细心辨析清楚,力求找出相同的纸补洞。可能有人要问了:万一唐朝原色纸找不到,怎么办?我说那要找相近的。有人可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再问道:假如相近的也没有,怎么办?对不起,那只得暂不开工了。总之,从事装裱,必须先学会识别纸,平常还要储备好历代旧纸,以备不时之需。《上虞帖》补洞找的是与原纸相近的顺色旧纸,东寻西找,费去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计算,但最后终算如愿以偿。

冲洗

《上虞帖》已呈暗褐,就象过了夜的老红茶颜色,又有霉斑、黑点,这就得用开水烫。

顺序是先将原件面朝上,安放在瓷盆正中,上覆全新洁白毛巾三条,瓷盆一头垫高,然后用一百度沸水三铜吊,分三次,一次一铜吊,徐徐浇在毛巾上,一次一小时,共计三小时。浇上去原是清水,慢慢流出来的却是黄色脏水了。

开水全部冲完,再捂它二十分钟,使正身与背面托纸分离,有利于下一步揭背工作。

从前很多修复师不大敢用开水烫,害怕损伤原件。其实对一些久经风霜的古代书画,不用开水烫,是难以去掉灰尘、污垢、陈浆的。当然,开水多少和捂的功夫长短,要掌握恰当。短了,去污力不强;长了,易将墨色烫跑掉。这就得像医生给病人开方配药那样掌握好剂量。

至于为了让古代书画原件洁白,有人欢喜加漂白粉来漂洗,这可要当心,漂白粉能去污,但也会将古代作品精神洗掉,弄得活气毫无,而呈现一种死色,落得这地步便不妥当了。一件古代书画,经修复师过手,千万不可失神。

揭背

揭背

揭背

顾名思义,揭背,就是揭去书画背面的托纸。古书画变黑,泛霉,往往和托裱浆糊有关。揭背,必须彻底,干净,完全。残留下的一丝旧托纸,一星点旧浆糊,都会成为隐患。因此,在揭背工作中,得来个“除恶务尽”。此外,揭背时,不能丝毫伤及原心子,这全靠平时的基本功和操作过程有板有眼。

揭背

全色

在补洞纸上填补颜色,我们装裱行话,称为全色。全色效果要得好,下列五项须切记:

1.摩口。《上虞帖》有十几个洞,都要用手指将正身洞口四周一个个摩薄。困难的是手摩时不能将正身损伤,更不能将正身弄残缺一点,这很要紧。

2.纸纹对准。我国手工制纸,由于用料、制法等差别,质地、经纬纹路也就各不相同。正身洞口磨好了,预先准备好的补纸四周也要磨薄,补纸尺寸一定要比洞口略大,最重要的当然是经纬纹路对准,这是绝对马虎不得的。

3.浆糊适当。浆糊不可厚,也不可过薄。否则便会出黑圈,人人看了都犯嫌,不欢喜。

4.调色。空洞补好,与正身颜色还不一致,接下去得加工染色。全色的国画颜料,不外是花青、藤黄、赭石、黑墨(要旧墨)这几种,先将原件心子色泽审视清楚,然后再调配颜色,从正面用毛笔一层层上色,由淡及深。所谓全色得好,心子颜色作“十成”来算,补洞颜色只能“九成”,就是说,不能超过心子色度,当然也不能做成一样。全色时还要注意,毛笔蘸了颜色后,不可触及正身,颜色只染在补洞的纸上,方算功夫过硬。这都靠全色握笔的功力。

5.上胶矾。以上工序全部完成,紧接着一桩要事就是上胶矾——通常人们称为刷浆糊。你要上好胶矶,先得要打好胶矶。根据装裱行习惯,各人所打胶矶,师傅传授不同,从来是互不借用的。打胶矶要根据天气冷暖、手转速度快慢而定。“怎样才能将胶矶打好?”这个问题我实在没有本领说清楚。因为全凭经验,没有一个规定的章程。我打胶矾,每次调好后,总习惯在舌头上舔一点尝尝味道,如同品茶品酒似的。胶矾稠乎乎的,样子像京果粉,但毫不香甜,而是涩嘴。我品起来咂嘴咂舌,皱眉瞇眼,不知道的人,还认为我有神经病哩。其实,我的态度是认真的,并且认为,用舌头来辨别,然后下结论,心里就踏实。要知上胶矶是全色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弄不好要前功尽弃。

摩口

中国纸多棉料,不均匀,本身有厚薄;再加古字画多次揭裱,一张心子在灯光映照下,便看出厚薄,手摸上去感觉有高低。怎么办?

选质地最薄的棉连纸作托纸,把心子垫平。再映光照起来看,如还嫌不平,那就得垫粉。

方法是用毛笔蘸水粘些白粉,向薄处填去。最后,一定平整了。即以托纸上胶矾而言,要注意份量,重了,冒矾,露白光,妨碍心子;轻了,脱矾。胶矾只能上在背面,不能上在正面。以上所说,就是为补洞达到四面光要求。什么叫四面光呢?补过空洞的书画平放台上,从上下左右角度看,都找不到贴补的痕迹。更高的标准是,即使将书画映光照视,也看不出经过刮补的地方,这才算得上“天衣无缝”。此次《上虞帖》十几个洞,经过刮补,全色,映光照视结果,基本上没有发现补洞痕迹。

摩口

显印

《上虞帖》年代久远,原件成了一种深褐色。它的左下角,有一方小印,在这方小印下面,又隐约有一方大印,看上去若有若无。鉴定专家传出话来,要大家仔细找,估计可能会找到什么重要印章。后经软爱克司光多次照射,果然发现有一颗印章;专家再结合书画著录,据推测,可能为“内合同印”四字。要知道,南唐的“内合同印”,过去书画著录书有记载,但谁也未见过印样。现在如经冲洗,将此印显露出来,大大有利于今后书画文物的鉴定,但是,发黑的印章,要它重新显红,也非轻而易举的事。弄得不好,连现在若有若无的东西都被弄“漂”掉了。

修复师首先研究印章所用印泥是硃砂、硃嫖,还是水印?油是蓖麻油还是菜油?《上虞帖》经过开水冲洗,污垢已走,看上去清爽许多,但印泥含油质,印框内仍藏污纳垢。接下去用毛笔蘸了点自配药水,先试一印角,轻轻涂抹,作用是去脏,起燥,一看有苗头,慢慢在帖上终于显现出硃砂红来。要知道,即使软爱克司光照射,也得碰运气,根据天气,有时照到,有时找不到。时隐时现,很有点神秘味道。而现在,“内合同印”朱红大印——强有力的断代证据站出来了,人们无需借助科学仪器,用肉眼即能看清楚。

调浆糊

尾声

《上虞帖》原装卷心杆系檀木,两头外露绿玉小轴头,现在一如旧式。雅洁璀燦,赏心悦目。经过修复、装裱的《上虞帖》,像一个大病之后恢复健康的老人,理了发,洗了澡,看起来年轻许多,神完气足。

古书画装裱,总的要求:一是整旧如旧,即原件不损伤,传统格式不破坏;二是整旧如新,即冲洗补添,去污涤垢。

他们都







































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vo.com/slszl/105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