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会不会失业F
一)讲座
昨天,我们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人文经济学会》经济学讲座。题目是《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F30
其中第十三节,我们讲到了“程序员失业”的问题。
这话题实在有趣不过。值得我们展开细讲一讲。
程序员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
未来对程序员的需求,是会增加,还是减少。
程序员个人的薪酬,是会增加,还是减少。
二)讲座
说起程序员,绝大多是人是悲观的。
而且越是业内的人,越悲观。
而且社会上普遍有一种“反程序员”的态度。
大家都是的毕业生,我学机械,学工民建的,你学EE的。
学机械的毕业,5K一个月。
学电子工程的,进BAT,起薪25W。
这样的出路,自然很多人心里不平衡。
“程序员是吃青春饭”
“程序员,就和当年出租车司机,外企员工一样”
“程序员短期短缺,未来会象山东蓝翔,翔大规模供应”。
包括程序员内部,对程序员的发展前景,也是普遍悲观的。
你看,经历了多年的“扩招”之后,BAT终于“缩编”了。
新人一律喀嚓。
而在公司内部呢,一个个小组也是惴惴不安,大祸临头。
随着越来越多的“软件”被开发,公司显得越发人员冗余。
软件的版本,已经迭代到了7.0,界面已经美轮美奂。弹出一个窗口,都会有幻影效果。
相对应的,继续再升级优化的空间已经不大。(Winamp你一个mp3播放器软件,搞那么多皮肤干嘛)
更为糟糕的是,公司内部已经搭建了“软件之软件”“函数之函数”。简称函数库。
举个例子,最早的时候,三维的画面换算,人物的远近大小,这些都是要你自己写算法的。
因此第一代3D游戏《Doom》出台的时候,那是了不得的大成绩。
每一家游戏公司,都要养一群“精通3D”程序员。
可是后来,就有一位大神,把所有的三维函数,统一写成了DirctX函数包。代码高度优化,高度精美,你拿来用就行了。
何必每家公司,都养一个团队呢。
再譬如说,20年前,哥哥多愁善感那个年代,《仙剑奇侠传》那真的是一行一行代码敲出来的。李逍遥见林月如,就要专门编一段“情话对话程序”。
可是后来,《仙剑》系列出第二代,第三代。
黑心的老板渐渐发现,不需要每次都编写新的代码。反正都是RPG游戏,拿过来把妖怪画面换一下,就是一个新的游戏。捞钱氪金。
再后来,更弄出了叫“游戏引擎”这样一个怪东西。
现代的游戏业制作,根本不需要自己写底层代码。而是更象我女儿玩的《Mincraft》。
它有一个编辑器。你把各个素材输进去就行。直接就是一个新游戏。
程序员抱头痛哭。“完了完了,没戏了。主程序都设计完了,我们也可以回家卖红薯了”
直男瑟瑟发抖,不敢贷款买房子。
三)制造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这样规划人生,这样踢了程序员的男朋友。
那你昨天一定没来听我的讲座,《工业革命》#F30.
昨天的讲座中,我们对程序员的描述是:
由无序变为有序
非标变成标准化
“熵”的处理者。
因为这种高等智慧的理念比较难。非水库系的小白听不懂。所以我们需要展开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讲一讲,什么是“熵”的概念。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铁钉
在莎士比亚年代,他在作品中几次描写铁钉。不是莎翁热爱木匠,而是铁钉挺值钱。可以一枚一枚,用作货币。
因为在中世纪,想要打造一枚铁钉,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
你想,铁钉要磨得这么细。这么薄。二端还要连接起来,不凝固。都要靠纯手工活。
在工业革命出现之前,家具连接都用木榫头。只有极少数的富人,例如“国王剧院”主管,才用得起铁钉。
(榫卯结构)
可是“工业时代”以后,铁钉就烂大街了。“全自动制钉机”每分钟制造个,一天产量一吨。
其原理,大致是一根铁丝,然后一节节截断。自动焊接帽头。
我找了一段视频,不重要,可以不用打开。
v.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