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镖王,在战场上用中国功夫大败日本

一代武术大师李尧臣(-),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幼年曾拜师学太极拳,14岁就到北京谋生。他一生充满传奇:在慈禧太后面前表演过八仙庆寿剑;他教过杨小楼演《闹天宫》中的猴拳,教过京剧大师梅兰芳《霸王别姬》中的舞剑;他开过鼎盛一时的“武术茶社”,也主持过名声赫赫的“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在喜峰口战役中,他率军用“无极刀”大败日本鬼子……

李尧臣是河北冀县人。幼年正值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当时他家乡习武风气很盛,一是为了保卫家乡,二是为了防身,一般人见面,总是操着浓重的乡音问:“你熬过两灯油么?”因为那时各村都有拳场,农闲时在场子里练,农忙时就在油灯下练。熬过两灯油就说明你下过功夫。李尧臣也熬过两灯油,学的是太祖拳,在家乡算是功夫不错的了。

18岁加入京城最大镖局,学了一身硬功夫

光绪十六年,李尧臣背井离乡跑到北京谋生,先是在荷包行学徒,后来经人介绍,进了会友镖局。那时,清王朝统治不力,交通邮政又不发达,因此客商外出,往往要找会武术的人保护。起先,会武术的人往往住在客店里,等候客人雇用。雇好后,就推着一辆小车子上路,一天要走八十里,这是保镖的源起。

后来买卖越作越发达,就自己立字号,备车马,听候客商雇用,这就是镖局。在清代,镖局十分发达。行人旅客,官员上任、卸任,地方官运送饷银和各种款项,商人运送货物等等,都要委托镖局派镖客沿途保护;商人、百姓往各地汇款也多由镖局代送;一些大宅门、大商号也都要找镖局看家护院。

清朝末年北京城有八个大镖局,“会友镖局”是经营时间最久、信誉最高、规模最大的一个。它开设在前门粮食店南头路西,南京、上海、西安、天津等地都有分号,甚至在李尧臣的家乡绢子镇上,都设有“会友镖局”的掌柜。镖局的规矩和一般商号不同,都是师徒关系。当时,“会友镖局”共有师徒一千多人。镖局的人全凭一身功夫吃饭。

李尧臣的师父宋彩臣,师叔鲁玉璞,以及王芝亭、王福泉、胡学斌等,都是会友镖局中武艺超群、震响当时的著名镖师。李尧臣的长辈与会友镖局素有来往,会友镖局练的拳术叫三皇炮锤。三皇炮锤的第四代传人宋迈伦,江湖人称“神拳宋老迈”的就是冀县人。这为李尧臣能入会友镖局创造了条件。

李尧臣虽然在家乡学过些功夫,但作为一名专职镖师来说,自然不到家,所以进镖局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师。他的师父宋彩臣是宋老迈的得意弟子。他学的拳术当然也是三皇炮锤了,后来又学六合刀。随后又练大枪,三十六点,二十四式。等十八般武艺练得差不多了,又学水上功夫,尤其是水里使的短家伙,有分水揽、雁月刺、峨眉刺、梅花状元笔等等。水陆功夫学会了,就学使暗器,如飞镖、紧背花装弩、飞蝗石子等。

走镖全靠真功夫,一次走镖八名保镖死了四个

学会了软硬功夫,还要练飞檐走壁,蹿房越脊。所谓蹿房,是攥着房橼子头,往上一翻,一丈多高,一蹿就能上去,轻轻落在房檐上,不能有响声。越脊,就是跨跃到房脊上走,如果踩在瓦上,嗄嘣一声,把瓦踩碎,就容易被人发觉。翻身跳下时也不许出声音,有时还要用问路石试探一下,看没有动静,才能跳下。

镖局保送财货、银两的车叫镖车,车上插着镖局的镖旗,押镖车的叫走镖。按镖行的规矩,走镖沿途要喊镖号,也叫喊趟子。保镖遇上劫镖的,要特别和气,用江湖黑话好言应付。

黑话内容不外两点:第一,彼此都是一师所传,是江湖上的朋友。应当讲江湖义气;第二,镖行必须承认你这碗饭是朋友赏给你吃的。对方问:“穿的谁家的衣?”就答:“穿的朋友的衣。”问“吃的谁家的饭?”就答“吃的朋友的饭。”两下里拉过一阵黑话,一般都可以平安无事,放你过去。但也有时候两下没说好,双方就得交手。

一代武术大师李尧臣

交手时,徒弟要格外拼命向前,劫道的固然是亡命,保镖的也是亡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豁不出去,丢了镖要赔偿不说,以后的饭碗也要打掉了。所以保镖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保镖死在劫镖的手里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

光绪二十七年,会友镖局由保定往天津运十万两现银,在下西河遇到有人劫镖,双方交手,结果八名保镖的死了四个。还有一回,李尧臣与师叔焦朋林等十一人,保着花市的麻镖路,经八达岭,遇到有人用灌沙子的枪劫镖,镖虽没出事,但李尧臣的师兄张华山、武宪章二人被打死。

走镖生活十分难苦、紧张。每天天不亮就要抓早赶路;一路上跋山涉水,风吹日晒,而且精神要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和劫镖者打交道,不走道,不敢有一丝毫懈怠;傍晚住进客店,喝水吃饭,但不能洗脸,因为总在外面走道,一洗脸,让风一吹就要裂口子,夜间还必须派人守夜,以防有什么闪失。

创立“武术茶社”,巧遇绵掌高手,虚心拜师学艺

李尧臣在会友镖局前后共呆了27年,直到年,由于火车和邮电事业的发展,以及热兵器的盛行,自清初开设,历经三百多年的会友镖局才最后解散。李尧臣的保镖生活也到此结束了。李尧臣虽然离开了会友镖局,生活失去了着落。应该做些什么呢?

他想:一人练武可以强身,全家练武可以强族,全民练武可以强国。镖局取名“会友”,就是“以武会友”的意思,从这里受到启发,他便在开桥水心亭开了个茶社,倡导武术,起名“武术茶社”,茶社方圆二十丈能容一千多人,备有各种武器,来的人可以随便练武、比武。看的和练的都不花钱,只是喝茶才付两个铜子。

在过去的中国,走镖的必须精通武功,凭一身真功夫才能吃这碗饭

茶社买卖很兴隆。偶尔也有来砸场子的,可是都被李尧臣应付过去了。但有一年八月节来了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个劲地叫阵。李尧臣只好和他比试,没想到往来几个回合,却一点也占不到便宜,最后只好拿出三皇炮锤中看家的绝招“夫子三拱手”,才把少年制服。少年刚下场,一个六十多岁的银须老人跳进场子,施礼笑道:“刚才是我孙子,初学乍练,让你见笑了。现在我这小老儿愿意领教领教。”

老人说着,立了个门户。李尧臣双手一抱拳,说了声:“请!“二人便交起手来。李尧臣用尽了在镖局中学到的绝招,如“夫子三拱手”、“炮锤四肘”、“三十二擒拿”等等,但打在对方身上就同触到了高力,便跳出圈外,双手一揖说:“老先生,我的功夫没练到家,服输了。”接着把老人请进室内,磕头拜师。

老先生见李尧臣直率、真诚,尤其闯荡江湖多年,有功夫,有名气,却仍是虚怀若谷,不存在任何门户之见,不禁由衷感动。于是便在李尧臣家里住下来,传他武艺。原来这老先生练的是绵掌,这绵掌连绵粘随,变化莫测,专能以柔克刚。李尧臣学得此术,并将它揉进三皇炮锤中去,使刚劲的炮锤拳刚中带,柔中带刚,功夫又高深了几层,形成了新的风格。从而为炮锤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喜峰口战役中,率军用“无极刀”大败日本鬼子

年“九一八”事变后,英勇的二十九路军将士,秣马砺兵,准备迎击日寇的侵略。当时29军枪支弹药极缺,高层没有办法,副军长佟麟阁只好邀请武术名师李尧臣教授普通士兵白刃作战。李尧臣根据战刀的特点,结合无极子路刀练法,创编出一种套路,起名“无极刀”。这趟刀实战性很强,挥舞起来,既可当刀劈,又可当剑刺,大大增强了士兵白刃战本领。

二十九路军将士在练习李尧臣教授的“无极刀”

这趟刀实战性很强,挥舞起来,既可当刀劈,又可当剑刺,大大增强了士兵白刃战本领。在长城要隘喜峰口战役中,二十九军将士充分发挥了大刀的作用,追杀日军六十余里,砍杀敌人数百名,缴获大炮十八门,成为当时极为振奋全国抗战士气的事迹。直到“七七事变”以后,李尧臣在北京护国寺隐姓埋名教场子,还保存有二十九军的一盏马灯,经常向徒弟和观众慷慨陈词,大讲二十九军用大刀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在比武赛场上,多次击败日本挑衅者

日寇侵占北京以后,由于暗探告密,日伪警备司令部把他抓了起来。一个叫武田西的日本军官,会八卦和柔道,提出要和李尧臣比武。如果李尧臣赢了,就可以释放;如果输了,就要给武田西磕头拜师。比赛选在三月三这天在蟠桃宫庙会上进行。日本宪兵荷枪实弹维持秩序。先比拳,武田西哪里是对手,两次被李尧臣打倒在地上。

武田西恼了,走到两个宪兵旁边,抽出两把战刀,扔给李尧臣一把,口里喊着:“器械的比!”举刀就朝李尧臣头上、身上雨点般劈来。李尧臣拨挡挡架,闪展腾挪,来往不到一分钟,抓住间隙,猛飞一脚,正踢在武田手腕关节上。刀踢飞了,人蹲在地上吡牙咧嘴,疼痛难忍。这样只好把李尧臣放了。

兵器“无极刀”

还有一次,日本人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四处摆擂和中国人比武,愿意参加的随便报名,凭抽签顺序和日本人较量。抽签结果,李尧臣在南京和日本人较量。一上台,日本人看他是个老头儿,就说:“你还行吗?”李尧臣说:“来吧,小子,我先让你三拳!”等日本人三拳打过,李尧臣把对方拳路也摸清了。他大喝一声:“你下去吧!”猛起一拳,对方便一个倒栽葱跌下台去了。

尾声:活了97岁,随处指导青年人习武

李尧臣凭着一身非凡的武艺,年,他率领徒弟积极参加捐献抗美授朝飞机大炮的义务演出。中央领导曾多次请他表演武术,讲解武术真谛。他所讲的浑元一气的养生之道特别受到领导人的赞赏。

李尧臣生前是全国武协委员、北京市武协理事,曾多次应邀担任武术比赛裁判长。直到九十多岁的时候,他还常常手持龙头拐仗,胸前飘动着雪白的胡须,往来于南北城之间。在天坛、地坛、东单、景山、陶然亭、中山公园等处指导青年习武。每当他扔掉拐仗,以龙行、虎坐、蛇身、雕爪的独特风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群中必会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选自:传统实战武术

……………………END……………………

推荐阅读

冯志强——勇攀巅峰的太极拳一代宗师|师言师行

王战军:陈式太极单剑|师言师行

演员吴京:我和王战军是好朋友,亦师亦友的那种|师言师行

赞赏

长按







































白蚀症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vo.com/slsyy/16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