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心脏手术浙江省首次5厘米小切口,一
74岁的邓大伯没想到自己“挺”过了一场心脏手术。
“我本来很害怕,如果要开大刀,我可能就不做这个手术了,拖几年算了。年纪这么大,怕抗不过去啊。”
邓大伯的心脏瓣膜老化退化,导致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两个瓣膜功能严重损害。
前段时间,医院接受了手术:胸腔镜辅助下心脏双瓣膜置换新术式。这个手术在省内尚属首次。
担心“开胸”
他一度想放弃手术
邓大伯平时身体还不错,除了高血压,他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我每天早晚能走半小时的路,也很少感冒发热。”
不过,邓大伯年轻时体检,就发现过心脏有杂音,但当时没进一步就诊。
“最近几年,偶尔会有胸闷胸痛,还会头皮发麻。”5年前,邓大伯做心脏超声,发现他的心脏二尖瓣返流,当时接受了内科治疗。
可他最近总是感觉活动后疲惫、乏力,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再次检查发现,他心脏两个瓣出现了问题: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返流,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
图片来自摄图网
“医生给我解释,大概就是,心脏有前后两扇门,我其中一扇门关不紧了,里面的血液流出去了。”
邓大伯问医生,能吃药吗?得到的回答是:只能手术,而且如不及时接受手术治疗,会导致心脏功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向来乐观的邓大伯陷入深深的忧虑中。
“早些时候就做了功课,知道这样常规的心脏手术需要在胸部劈开一个大口子,还要把骨头锯开,我都74岁了,哪能承受得了?”
更让邓大伯纠结的是,前几年,老伴因为癌症,刚开过刀,他看到过刀口,心有余悸。
“我害怕创伤大,并且在胸部留下大疤痕。”他为此辗转反侧,吃饭不香。
但重病还是得治疗。经引荐,邓大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崔勇。
崔勇主任仔细研究邓大伯的检查结果后,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通过腋窝下不足5公分的小切口,完成两个瓣膜的置换手术。
崔勇主任介绍,传统的同期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手术,需要在手术中纵行劈开胸骨,患者术后会在胸部正中留下长约20厘米的手术疤痕,创伤较大,也增加了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等风险。同时患者在心理上创伤可能会更大。
“开放式手术的优势在于,手术时视野开阔。腔镜手术,开口小,视野会受限。而心脏手术的特殊性在于,手术时,要心脏暂停。所以,手术时间不能太长。微创手术就要平衡好时间和安全性。”
简单来说,心脏瓣膜手术本身的特点,经腋窝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双瓣膜置换,目前仍然是一般心脏外科医生难以涉足的领域。
最近几年,崔勇主任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临床上,很多像邓大伯这样的患者,他们需要做手术,但又惧怕开放式的开口。”
这样的探索并不容易,崔勇主任形容,这等于是推翻多年的学习、积累,开创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腔镜手术,手术时使用的器具都和传统手术不一样。从一个5厘米大小的开口进到心脏,精准地找到位置,完成手术,本身就有很多挑战性。”
一次给心脏换两扇门
只要一个近5厘米的小切口
听到崔勇主任介绍可以做腔镜手术,邓大伯和家人一下子就放宽心,很快决定接受手术。
充分准备后,崔勇主任心脏团队为邓大伯施行了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机械瓣膜置换手术。
手术中,专家们利用胸腔镜器械作为医生的眼睛,通过右侧腋窝下长4—5厘米的切口,在肋骨之间的间隙进入胸腔,里面的状况便一目了然。
崔勇主任等先将邓大伯已严重病变的主动脉瓣膜切除,置换了新的瓣膜,然后又将病变的二尖瓣置换了新瓣膜……
崔勇主任正在手术(资料图)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通过术后即时经食道超声表明,两个心脏瓣膜开闭完好,没有出现瓣周漏等问题,患者的心脏又开始轻松履行它的职责。邓大伯术后复查的各项指标正常,即将出院。
“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三尖瓣成形等手术类型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由于主动脉瓣膜在心脏中位置的特殊性,并受限于胸腔镜手术视野和操作方式,胸腔镜下主动脉瓣置换对手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崔勇主任表示,在常规开展胸腔镜下二尖瓣和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的基础上,应用腋下微创切口为患者进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同期置换手术,拓宽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适应征,标志着微创心脏外科技术水平更进一步,“根据术后综合评估,此术式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身体和心理创伤,改善生活质量。”
来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