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通道凤凰街道2015年德耀中华

说明:为公平起见,原来两个栏目编排不合理,昨天的投票通道取消。现候选人排序以姓氏笔画为序,两个栏目都要勾选,两栏至多可共选5个家庭。投票通道截止12月23日关闭。敬请大家投上自己神圣一票。

1.孝老爱亲人家万早芝家庭

万早芝,女,是南塔社区的一位居民,她二十年如一日的以孝道为荣,真心奉献。

从嫁过来起,万早芝从未跟婆婆红过脸,婆媳关系一直很融洽。爹爹在多次中风后落下了后遗症,说话口吃、手脚僵硬,生活不能自理。她担负起了给爹爹繁琐的护理工作,无微不至地照顾。万早芝每天做好饭菜,再出去做事,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行动日复一日地践行着为妻为媳之道和普通人家晚辈的孝心孝举。在她的影响下,儿子现在对父母也非常尊敬,家庭氛围和睦快乐。

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万早芝平时总说:“我是普通的市民,没什么文化,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爹爹婆婆就是我的亲爹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2.孝老爱亲人家万玉梅家庭

万玉梅,女,家住澜湖社区民福小区,全家四口人,平凡而幸福。丈夫是八一钢铁厂下岗工人,母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儿子现在读大学,为了全家的生活,丈夫在外打零工,妻子在家照顾儿子,一家人和和睦睦,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年婆婆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全身瘫痪,生活起居都需要人料理,万玉梅十年如一日耐心的照顾婆婆从没一句怨言,也没向丈夫发过一句牢骚,她的这种孝心感动了身边人,致使家庭更加和睦。

3.孝老爱亲人家王武家庭

王武,男,今年34岁,家住洋澜村六组,是王义如家的女婿。在洋澜村六组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处墙根下,71岁的王义如和86岁的大哥王义可,坐成一排晒太阳。一个小块头男人蹲在旁边,洗着鱼,跟他们聊着天。老丈人王义如中风,一双脚连2、3厘米高的台阶都跨不过。每次摔倒,只能趴在原地,等女婿王武来搭救。10年前,王武放弃大好厨师工作,几乎把所有精力,全用在了照顾他和情况更差的大伯身上。

在王义如的房间,并排着两张一模一样的铺板床。一张是他的,一张是大哥王义可的。平时,老人的衣服糊了洗、洗了糊,一天换下来要搓一大脚盆,包括擦澡、做饭,这些全由丈夫王武来干。一个下雪天,王义如走在大路上,一时没反应过来,棉裤被屎尿糊湿了一大片,过路人闻到骚臭味,全都捂鼻子躲得老远。等王武赶到时,老人已经僵在路边,冻得牙齿打颤。王武赶紧蹲下来,把他老人往背上一盯,扛起来就朝家里跑。烧水、泡脚、擦身子,等把老人收拾妥当送进被窝,王武又蹲在雪地上捶起脏衣服。

王义如好几次住院,王义如被病友问:“是你儿子?”“不是,是女婿。”“哪有这好的女婿,别开玩笑!”王义如心里乐开了花:天天送饭洗衣,从不嫌脏怕累,可不就和儿子一样嘛!

相处10年,王义如兄弟习惯了女婿王武的照料,一刻也离不得他。“小武有担当,知道体贴人了!”看儿子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母亲邹普玲心里又欢喜又酸楚。在她印象中,儿子从没自己洗过一件衣,煮过一回饭,可如今,他一双手上尽是老茧。

“老人日子不多,在一天就得管一天。扔下不管?我实在过意不去!”王武现在想法很简单,只要一家人平安在一起,不患大病,就够了。

4.夫妻和睦人家牛智义家庭

牛智义,男,家住南塔小区。自夫妻俩结婚以来,一直相敬相爱。他的妻子更是一名好媳妇、好妻子、好妈妈。在年一次常规体检中,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看病之余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她在繁忙的家务之余,总是要抽出时间买上营养品去探望,去探望双方的老人,为老人端茶送饭,与老人们聊天谈心,让双方的父母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为教育好孩子,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尽管身体有恙,她还是承担了家里的家务活儿及照顾老人的事情,从未有怨言,并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居住的小区里,他家和邻里之间关系相处得和谐愉快。谁家有困难,他们都能热心帮忙,为大家解决矛盾。楼上楼下都喜欢和他家打交道,谁家里有难事愿意找他家帮忙“拿主意”和出面调解,大家都称牛智义一家是一个和谐、愉悦、平安的家庭。

5.低碳环保人家王瑞琴家庭

王瑞琴,女,是澜湖社区的一位居民。一直以来,王瑞琴家庭积极开展各类家庭环保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为邻里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筷子。为美化和绿化家庭环境,她在家里前后阳台栽种了多种绿色植物,王瑞琴夫妻俩经常浇水、修剪、进行绿化,为家里创造了绿色、优美的生活环境,她用来浇花的水通常是隔天或当天的淘米水。在“创绿”的过程中,她不仅自己爱绿护绿,还做起绿色的使者倡导左邻右舍也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

王瑞琴一家多年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一直遵循绿色生活方式,不仅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社会节约了能源,而且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美化、绿化居住环境。

6.邻里和谐人家王德富家庭

他年过六旬,步入老年行列,本应受到别人的照顾,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一片爱心奉献社会、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他看到有的小学生横穿马路,顿起疼爱之心,主动当起志愿者,站在烈日下、风雪中,协助交警,指挥孩子们安全穿行马路;

当他从新闻中获知汶川、芦山大地震,心牵灾区,拿出为数不多的积蓄慷慨支援;

当他从电视看到一些病残孤儿、孤寡老人需要帮助,很是怜悯,发动家人向他们捐款捐物;

当他听到或看到哪个乡亲家里灯泡坏了、水龙头漏水了、门锁扭不动了,便主动热情上门帮助修理;

当他看到行窃、斗殴等不文明现象,便不顾危险,立马上前制止。那些被他“教化”的小偷感谢他,那些被他感动的混混“佩服他。

他,还是一名孝子。当年过八旬的老母亲生病住院,不论是天寒地冻,还是严寒酷暑,他陪伴在老人身边端茶送水,精心照料,无微不至。

7.低碳环保人家卢俐娅家庭

在滨湖社区,有一位退休职工叫卢俐娅,她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公益活动,热心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倡导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的文明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环保节能低碳生活方面做得很好,她家的生活观念影响了一大批居民。

卢俐娅居住在亚太小学宿舍,对学生们有损花草和公共设施现象,她经常进行耐心劝教;对学校宿舍楼化粪池堵塞,她以社区楼栋长的身份从劝说到“发号施令”直至校方承诺改造;她主动清理小区内无人居住的卫生死角,经过两个小时的清扫,清除出各类垃圾、食品袋四车。她家从老到小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乘公交车只要碰上比她年长者或抱小孩的主动让座,见老人或盲人过马路都会主动牵扶或暖言提醒。上超市她自带环保袋,买菜回的塑料袋不乱扔,较好的袋子收集后顺便送给卖菜的菜农,既环保又可为之有点小小的节约。

只要发现楼道有杂物纸屑,她都自觉捡起并告诫大家要讲道德、讲卫生,同时不定时打扫楼道上下卫生和扶手。每当看到楼道整洁如新时,卢俐娅心里就感觉特别地欣慰和舒畅,这就是她,一名公益环保守护天使的朴实内心读白。

8.孝老爱亲人家刘东明家庭

刘东明,男,家住东升花园小区。他用他那并不宽厚的肩膀挑起家中大梁,默默守护着亲人。

年,弟弟在外地突遇车祸不幸去世,得知这个噩耗后,他擦掉泪水。连夜赶到外地处理弟弟的丧事,他一面安抚伤心欲绝的父母,一面抚慰弟媳和两个年幼的侄女,每个星期六星期天他却买好菜接两个侄女到家里来改善生活,还经常给钱送物接济弟媳。

年,母亲到身体残疾的妹妹家帮忙做饭时不幸因煤气突然爆炸烧伤,烧伤面积达40%。他来不急悲伤,就挑起了照顾重病老母的重任,从此,他的生活的的主题凝聚成两个字:母亲。

从母亲住院治疗到出院后的每一天早上五点半刘东明就起床清洗母亲晚上尿湿的衣服和床单,然后开始为母亲做饭、喂饭、熬汤、换药、喂药,此外还要抱母亲大小便、翻身,每天至少十几次,长期卧床的母亲经常会便秘,遇到这种情况,他每次都是用手指去抠,直到粪便全部抠出来为止。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在老母亲卧床的一年多里,老母亲没有再住过院,而且皮肤干燥,没有褥疮。

面对繁重的家庭事务,刘东明尽力做好与工作的兼顾,几年来,并没有因为家务事和照顾母亲而耽误了工作。一天内要单位、家庭之间来往奔波几趟,但从未影响过工作,他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9.夫妻和睦人家刘革平家庭

刘革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是光源厂宿舍的一对平凡夫妻,刘革平、柯晓英夫妇。他们夫妻俩结婚19年来,夫妻互敬互帮、孝敬老人、培养子女。

柯晓英自从嫁到刘革平家来,就把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孝敬,经常在家帮爹爹、婆婆洗被褥、打扫卫生、做饭等家务活都抢着做。年年底期间,刘革平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遇到了车祸,在刘革平这住院的一个月期间,柯淑英每天白天不但要上班和照顾孩子,医院给丈夫送饭、擦洗身子、洗衣服……邻居们都夸她是孝顺的儿媳妇、贤惠的好妻子。她老公刘革平也经常自豪地说:“我有这好的老婆,是我前世修的福气啊!”在夫妻教育孩子的方面,他们也很注重保持步调一致。女儿刘欢十分懂事,知道父母亲的收入都不高,平时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经常帮助父母亲做家务事。现在的她在鄂州高中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

10.乐善互助人家刘桂华家庭

刘桂华,女,今年65岁,家住莲花山社区学府西区,医院退休职工。退休后的刘婆婆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活动,是社区义务巡逻员、社区义务监督员、社区楼栋长。社区成立“苏柳英小组”后,她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为莲花山社区“苏柳英小组”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为社区里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送去亲人般的温暖。

和刘桂华居住在一个单元的高燕芬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不能行走。丈夫每月元工资,自己要买药,女儿还要读书,家庭十分困难。刘婆婆在“苏柳英小组”讨论会上反映了她家的情况,在“苏柳英小组”的帮助下,为高燕芬一家办理了低保。住在师范小区的官胜华一家,父亲刚去世,母亲患喉癌,他本人也患有严重的肝病,孩子才5岁多。妻子离家出走,家庭非常困难。刘桂华带着元钱,上门去看望,鼓励官胜华勇敢面对病魔,积极生活。家住莲花山小区的刘少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和女儿相依为命。刘桂华拿着刚取来的元钱找到他家,为他送去亲人般的关怀。刘桂华还经常与“苏柳英小组”志愿者一道,带着米、面、油、糖果、糕点等物品,到莲花山社区养老护理中心看望孤寡老人。

刘桂华就是这样喜欢帮助别人。她说:“每当看到在自己的帮助下,别人很顺利地度过困难的时候,我就会从心底里涌出一股难以言说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11.孝老爱亲人家刘家贵家庭

自刘家贵一踏进胡家大门,碰到的人生第一难题就是常年照顾智障、驼背的残疾苕兄。五十年来,刘家贵一家恪守承诺,从未放弃过。

文明家风一代代相传,自丈夫胡德明突然去世后,刘家贵和孩子们延续着丈夫照顾苕兄的承诺。年春节前后,刘家贵因心脏医院,并且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她的儿孙,女儿子婿们齐心合力,明确分工,女儿轮换赴汉陪母精心救命,男儿们在家日餐夜宿陪苕爷周到护持,每个人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一份职责。特别感人的是刘家贵长女玉琴说:“我母亲太伟大了,她手术醒来后的第一句话问‘苕爷有没有人照管?’接着说‘如果我命赴黄泉,最放不下的是苕爷’。”身体康复后的刘家贵每个晚上都要到苕兄床前,问他喝水,帮他盖被,扶他起坐。七十岁的人料理八十岁的人,一声不哼,任劳任怨。“功夫不负有心人,”苕兄尽管年迈,还是精神不减,多亏刘家贵老人呀!

浓浓家庭情,情暖残疾人。刘家贵和她的家人对残兄苕爷的无私守护和照料诠释着践行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四字的份量。一辈子如一日的践行,真是难能可贵,永远值得人们的敬颂。

12.孝老爱亲人家肖军容家庭

肖军容,女,37岁,是莲花村的一位媳妇,因与婆婆亲如母女般的婆媳关系在村里被传为佳话。肖军容刚嫁到婆家时,对家务活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过惯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日子她因为不会操持家务,无法将工作与家事做到很好的平衡,生活工作没有条理。婆婆见此,在帮助料理家务的同时教她怎样料理庭前院后,如今,她早已顶起家里的“半边天”。

8年公公去世后,婆婆仍然独自生活。年8月的一天,婆婆在家里洗碗时脚不小心一滑,摔倒在坚硬的地板砖上,到医院检查后得知婆婆的尾椎骨严重性骨折了。为了帮助婆婆早日康复,我四处打听得知按摩四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有利于患处生长,我便拜一名老中医为师,认真学习按摩的手法并一百多天坚持给婆婆按摩,如今婆婆在我悉心照料下能自如地行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从婆婆那里传承下来的淳朴家风,和良好家训帮助我培育了一双好儿女。 

“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智慧、带来前进的力量。

13.孝老爱亲人家张水琴家庭

张水琴,女,家住江城社区通用小区。她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丈夫在鄂州市一家机械加工企业打工,女儿在南京大学读书,婆婆现在已经退休,全家人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温馨。多年来,一家人和睦相处。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公公还健在时,生病住院是常态,张水琴都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精心护理,至到去世。现在婆婆孤身一人,时常感到孤单,无论工作再忙,都会陪婆婆谈心,拉拉家常,嘘寒问暖。婆婆住院期间,需要人照顾,都是张水琴忙前忙后,没有一点怨言。婆婆逢人就夸媳妇孝顺懂事。常对人说:“我家这个媳妇比女儿都好”。

14.乐善互助人家李亚军家庭

李亚军,男,是文汇社区的一位居民。夫妻多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

对待亲戚朋友热情相待。夫妻俩对双方父母,都孝敬有加,热情款待双方的亲戚朋友。在外乘车也经常主动给老人和抱着小孩的妇女让座,并教育子女,要尊重老人,礼让他人。

他的家庭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vo.com/slsyy/12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