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华女博士后,想让更多家庭吃上自然食
她身上有很多闪闪的标签
人大博士,清华博士后
中国第一个公费去美国务农的人
年全球青年领袖
年全球40岁以下
影响食物系统的20个领袖
但最了不起的应该是
“分享收获农场掌柜”
她把当农民做成一项伟大的事业
让越来越多人愿意亲近土地
年3月
微博女王姚晨晒了一张
自家娃的吃瓜萌照
土豆啃着一看就是刚摘下来的黄瓜
在田间地头玩得乐不思蜀
让姚晨特别感谢的“地主婆”
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石嫣
和姚晨同年入选了达沃斯论坛
“年全球青年领袖”
她去银行办事
业务单上职业一项填了:农民
柜员说:“没有这个选项,要不写‘职员’吧。”
虽然是人大博士,清华博士后
但她的日常,真的就是
在帝都六环外的顺义农场里
干农活管理农场
同时卖自己种的有机蔬菜水果
一周进城一次
她说,在城里连自然食品都吃不到
还谈什么富有?
NO.1
石嫣其实是个妥妥的城市姑娘,直到大学误打误撞选择了农业相关专业,并且一路以优异的成绩,保送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博连读,师从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读博期间,一个偶然的电话,她得到了一个公费留美的机会。别人留美都是去常春藤名校,去繁华的都市纽约曼哈顿,她去的地方却是美国明尼苏达州,距离省会还要三个小时的农场。通过跟农场主一起生活工作,了解美国的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
这个模式简单一点说就是农场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销、互信友好的关系,让生产者有稳定的市场保障专心生产,让消费者吃到更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以预付生产定金作为农场主生产的“投资”。这种模式让中小型的生产者的生计得到更好的保障,消费者也因此用消费支持了那些生态生产、保护环境的农户。
在半年“洋插队”生活里,石嫣从连饭都不会自己做的小姑娘,变成了需要每天早八晚五体力劳动的农民。过了两个月,她才第一次收获自己种的菜,用已经裂口的手,做出了一顿好吃到哭的中国菜。
农场每周需要固定配送蔬菜,给附近小镇的33个会员。虽然需求量不大,但大部分的农活靠手工。后来农场主问石嫣,你最喜欢的农活是什么,她竟然脱口而出,“除草”。
说实话,这可不是什么美差,甚至一点也不符合恬淡田园生活的想象。为了坚持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人必须自己跪在地上,顶着烈日大风,一点一点去除杂草,一干就是大半天。
也因为除草简单重复像禅定一样,她可以自己静静的想问题,人生的价值,我想过什么生活,中国农村跟这里有什么不同……坚持过了最初的一个月,她发现了乡土生活更多的价值,“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求真。”
这半年经历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她心里扎了根:她开始想回国后我该做什么了,怎么能让中国的农民采用生态耕作方式,同时也能有稳定的市场。
石嫣还把这段“洋插队”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在美国当农民》。
石嫣曾到中国很多乡村地区调研,大部分村子里只剩下“”部队,简单点说,都是留守的妇女、孩子和老人。为了高产,让蔬果看上去光鲜好看,能够一年四季不断供应城市的餐桌,他们未经指导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当写各种学术报告谈到“高大上”的问题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些连自己生计和尊严都难以保障的农民,如何再去承担生产更好食物同时保护土地的责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三聚氰胺、瘦肉精、一滴香、抗生素,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化学品,变成了每个人可能多少都吃了点的体内“元素”,连这么基本的生存补给,都无法保障基本的健康,这样的现状该如何改变?
石嫣相信,消费者也可以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正反推动者,如果大家都一味追求光鲜和欲望饮食,那最终受害者也是“病从口入”的我们自己。
城乡之间应该建立一个桥梁,重建人与土地的连接。
NO.2
年,石嫣回国后,再也坐不住了。正好导师温铁军,在北京西郊的凤凰岭脚下申请了一块试验田。没多想,石嫣年2月就申请去了基地,和另外几个一起做乡村建设的小伙伴们,开始打造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
招募愿意迈出第一步的市民成为会员,提前缴纳一年的订金,农园则负责为会员生产并配送有机蔬菜和肉类,也可以由会员在农园自己租一块菜地,带领全家一起种植有机蔬菜。
第一年,没什么设施和经验,应季的蔬菜品种很少,连续一个月收到绿叶菜之后,他们配送到会员家的菜箱子被扔了出来,消费者抱怨说“脸都快吃绿了”。
跌跌撞撞间,石嫣们的热情一点也没减。每到给各家配送的日子,凌晨四点就起来收菜,有人说他们干的就是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但背后真正要付出的,比定个闹钟按时起来“偷菜”,多得多!
仅仅三年多,小毛驴就成了“北京市民的都市菜园”,供应多个家庭吃上了安全新鲜的蔬菜,最紧俏的时候还有多个家庭,在排队等会员位置中,一时间媒体报道带来的光环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治疗白癜风第一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