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逢锡对乳腺癌患者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曾被

                            

原创叶芳39深呼吸收录于话题#仁心13个

苏逢锡

中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创始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山大学名医。擅长早期乳腺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特别是(精准)保乳手术(疗效达国际水平),包括标准保乳、整形保乳和切乳性保乳手术(如皮下切除,假体植入重建乳房等)。国内率先开展腋窝哨兵淋巴结活检手术,保腋窝率近50%。

VOL.

作者|叶芳

摄影|陈家颖

编审|汪杨明辛欣

编辑|廖颖瑶

本文共字,阅读时间12分钟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十年后对苏逢锡教授的二次回访。

“生男生女都一样”,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80后张晓楠,从小就是爸妈的掌中宝,长大后更成为了家里的天与地,在得病之前她活得像个女汉子。

学业上从不需要爸妈操心,考上的是大学,年年拿奖学金,还顺利保研。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一家知名跨国外企工作,三年晋升部门经理。亲戚都夸她有出息,大家的事张晓楠也都尽心尽力帮忙。可当她自己遇到事情,无论是感情、买房还是工作,她总想着自己解决,给父母的电话更是从来报喜不报忧。

变化发生在四年前(年12月24日),32岁的她因摸到乳房无痛性肿块被查出癌症,成为中国年30万新发乳腺癌的一员。而在年,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万,超过肺癌的万病例,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制图:39深呼吸

平安夜,喜庆的街道,欢快的歌曲,忽然与命运的整蛊满怀相撞,一种猝不及防的荒诞感从头到脚,曾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的人生,在那一个瞬间变得陌生又狰狞。

胸前空荡荡的,左右两道七八公分长的伤疤,就像衣服斜打的补丁,是乳房存在过的痕迹……

快要看清楚那女人的脸,张晓楠突然惊醒,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胸口,“它们还在”,刚确诊乳腺癌时,她经常做这样的噩梦。

1

板凳坐得十年冷

从荆棘闯出坦途

令人闻之色变的乳腺癌,之于苏逢锡,却是他前半生扼住命运的咽喉,于艰难困苦中找到的突破口。

“工农兵学员”的身份,不管他是否愿意,都是时代留在他身上抹不去的烙印,他的“外科医生梦”由此几经波折。

“我就是要干外科,不让干我就回老家江门去(曾经在江门做护士)!”当时的中山医学院临床专业对“工农兵学员”原则上不给留校,苏逢锡却一心想做外科医生,面对辅导老师的问话,他执拗地回答。

最终由于优异的成绩和对外科的执着,毕业的时候,学校把他分配到了中山二院(中医院)外科,那是当年全年级人里唯一的一个外科名额。

在医院,苏逢锡转身就被下放到门诊去“打基础”,并且这个基础一“打”就是十年。

这期间,他三次考研,均因工农兵身份被拦下,最终被逼着到省委去上访。

1年3月份,五位亲人从江门来广州看望他,不幸途中翻船,全部丧生。家里的变故,让年迈的母亲一下病倒。

“我妈病着还未出院,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就快生了,没想到这个时候我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查出耳内肿瘤。”当听到耳鼻喉科主任怀疑是恶性肿瘤时,他如五雷轰顶。

安顿好家人,独自去做手术。“好在最终肿瘤是良性的。如果是癌症,那真是死不瞑目,家人跟着我还没享过一天的清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苏逢锡,从此无惧。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历经人生的磨难,苏逢锡时常感叹:“为什么我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我的患者?因为我曾经就是被命运反复整蛊的人”。

◎苏逢锡谈行医感悟。

原本直言不讳、刚烈的性子,历经磨砺之后变得沉稳,内心更是愈发强大,愈挫愈强的信念,指引苏逢锡翻越了常人难以启及的一座座高峰。

年,他十年如一日地积极努力,改变了普外科主任区庆嘉对“工农兵学员”的印象。在急诊门诊工作将近10年的苏逢锡,终于有机会重新回到病房担任住院总医师。随后,在医院的学术委员会上,苏逢锡被破格提为主治医师。

“-年在门诊的这四年,我琢磨了很多事,我发现乳腺病人特别多,接诊最多的是乳痛症,其次是乳腺癌、良性纤维瘤等,但当时全国还没有乳腺科。”苏逢锡告诉仁心栏目组,在普通外科专业中,肝胆、胃肠疾病、骨科已经形成专业,他隐隐觉得乳腺疾病不是那么简单,建立乳腺专科的想法在他心中悄悄萌芽。

年,苏逢锡创办乳腺专科门诊,开辟了新的专科领域,开始的几年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那时候还没有病房,门诊病房混在一起,接诊的每一例乳腺疾病患者,他都详细记录在案,一有空就拿出来研究。

白天出诊看病,晚上泡图书馆,学习英文期刊,紧跟国际前沿。初次了解到保乳手术,他就试着给当时的国际乳腺癌权威Fisher教授写信,没想到竟收到了亲笔回信“培训名额已满,暂时不能接受你”。

一晃三十载春秋,苏逢锡将一个仅有4张病床的小专科一步步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乳腺肿瘤医学部,跻身国内最权威的一体化、一站式乳腺中心之一。

◎作为国内最早的多学科、一站式乳腺中心,每天的求医者非常多。

2

柳叶刀下人有情

给患者更好的选择权

“当年但凡有得选择,就算冒死,我也不要切乳房!”张晓楠确诊乳腺癌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姨妈,姨妈作为过来人这样说道。在这个世上,姨妈是仅次于爸妈待她最好的亲人,她患乳腺癌后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嘘。

二十四年前,姨妈因为患上乳腺癌而切掉了整个乳房,如同一朵枯萎的花,手术后姨妈三天两夜没有开口讲过话,晚上睡觉前不敢开着灯脱衣服。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每天将自己锁在房内,职业上的晋升机会更是只能拱手相让。

张晓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到表姐家玩躲猫猫,意外撞见姨妈换衣服,12岁的她被眼前长长的刀疤吓得差点失声叫了出来,幸好表姐及时在身后捂住了她的嘴。

尽管姨父术前术后对姨妈悉心照顾,但多年的夫妻感情还是抵不过现实的种种消磨:姨妈因自卑变得敏感多疑,最终婚姻消亡。

苏逢锡告诉39健康仁心栏目组,自一百多年前美国医生Halsted发明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治疗就成了乳腺癌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乳腺癌被当作是一种局部疾病。

“所以当时国内,乳房肿块只要是恶性都‘一切了之’。为了所谓的保险,不但切乳还要扩大根治,甚至于连胸大肌、胸小肌都要切掉。病人有多大的耐受,就切多大范围,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说起切乳的普遍性,他无奈又痛心,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刀下变成了“搓衣板”,她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乳房,还有自信和尊严。

乳腺癌的治疗不应该停留在仅“保命”的初级阶段,更要考虑女性的生活质量。当时中国没有多少经验,保乳操作尚未形成规范,苏逢锡只能一点点啃下Fisher、Veonesi两位国际乳腺癌研究领域大师的专业书籍,理论学习之后又按照手术标准和流程反复练习,多年的经验积累为他日后成为蜚声业界的乳腺专科“第一把刀”打下坚实基础。年,苏逢锡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台Fisher方法保乳手术。

回忆起这场“首秀”,苏逢锡印象深刻:“很偶然,这个病人三十多岁,病理活检为早期乳腺癌,因丈夫出差在国外,她一个人决定不了切乳。于是跟她推荐了保乳手术,没想到病人当即就接受了。”这场手术很顺利,病人在术后恢复得也很不错,让苏逢锡更加坚定了推行保乳的信心。

年,苏逢锡拿到国际最大规模的乳腺癌专业会议——美国“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的入场券,在4天会议中,他把几乎全部专家的每一张PPT都拍照下来,回来后和几位早期的研究生在会议室一起解读、研究、比较学习。

现在的每个星期一是苏逢锡最忙碌的手术日,一天20台,从早上八点开始直到晚上十一二点。67岁的他精神奕奕,步履生风穿行在各个手术室,眼神坚毅有力,刀法精准利落,完成最核心的部分,剩下的再交由团队的骨干完成。

◎苏逢锡在给乳腺癌患者做手术。

“集中手术、流水作业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乳腺癌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苏逢锡的保乳技术不断精进,难度越做越高,他在广州西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诊者络绎不绝。

3

保乳率全国领先

生存率与欧美相当

为了爸妈和孩子,也许应该选择切乳‘斩草除根’;但于自己而言,命重要,乳房也很重要,姨妈的人生历历在目,电话里的痛楚言犹在耳,“切”还是“保”?

医院出来走到十字路口,张晓楠看着交通灯由红变黄再变绿,头脑一片混乱,双腿始终无法迈步。一米八个头的丈夫,陪伴在身边,难过得悄悄落泪,说:“保命才是第一位,外观不重要。”

欧美国家乳腺癌的发病高峰通常在55-60岁,中国乳腺癌病人发病年龄比欧美患者要早10年左右,治愈后的预期寿命平均有三十多年。目前我国年龄在35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占到了10%-15%,近年来患者要求保乳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乳腺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二三十岁的患者越来越多。

早在十年前,欧美国家就把保乳手术视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但在中国,乳腺癌保乳手术推进困难,医院,大多数的保乳率仅为10%-20%,远远低于欧美50%-60%的保乳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张保宁教授主持的中国女性原发性乳腺癌10年(-年)回顾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保乳手术的开展存在地区差异性,东南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保乳手术率明显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地区。

苏逢锡直言,我国低保乳率主要还是理念问题,中国患者“是癌就要切,切干净就治好了”的观念根深蒂固,过于担心肿瘤的复发。事实上保乳治疗早已被国内外证明和全乳切除一样安全。根据近年对美国、荷兰的乳腺癌患者的大型回顾性分析显示,在乳腺癌同等分期的情况下,保乳手术的生存率跟全切的生存率无差异,有些甚至更高。

另外,早期乳腺癌筛查的缺失也导致很多患者发现迟、分期晚,诸多因素使中国乳腺癌患者屡屡错过保乳的最佳时机。

◎发病年龄早、就诊病期晚是我国乳腺癌患者的两大特点。

因此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聊病情,聊治疗,成了苏逢锡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向患者解释清楚发病情况,阐述切乳和保乳的利弊,同时展示国内外的科研与临床数据,用事实说话。

这些年,中医院的乳腺癌保乳手术比例已经提升到了50%-57%,同时乳腺癌保乳患者的十年无病生存率提高到91%,医院水平相当。“我们的保乳手术一直都在改进,从标准保乳1.0版升级到2.0版的肿瘤整形保乳,现在开展的是最新的3.0版皮瓣保乳手术,即使乳房里面掏空得只留下一副皮囊也有办法让它重建挺拔。”

同在中医院的宋尔卫出生于年,比苏逢锡小16岁。年,临床医学一毕业,宋尔卫即加入苏逢锡团队,此后99年出国,年再度回归,从此不分彼此。两位“忘年交”共同培养学生,带领科室在临床和科研上齐头并进,开展标准保乳、肿瘤整形保乳、保乳性切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等重大技术创新。

苏逢锡长于临床,宋尔卫精于科研,两人相互学习,萌发出很多绝好的思路和课题,明确提出乳腺肿瘤生态学说,从曾经的跟随到现在研究成果蜚声国际,苏逢锡与宋尔卫不断为世界乳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新策略,分享中国经验与智慧。

年11月,宋尔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宋二人的关系一时被誉为“当代医疗界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4

现在,我们来结案陈词

“清楚了没?”、“好,我们现在来结案陈词!”,面对乳腺癌,苏逢锡就像是命运的判官。

一番陈词之后,原本犹豫不决的张晓楠在为苏逢锡丰富的诊疗经验折服的同时,更是感受到身体里油然而生一股特别的力量,面对命运的整蛊,她应该振作起来,与苏教授一起审判病魔。

“苏教授与我长谈了20多分钟,结案陈词围绕乳腺癌的三个关键问题:分期、分型和基因,他又是写又是画,让我明白应该如何治疗,听完之后心里顿时安定许多。”

◎对于每个前来的患者,苏逢锡都会详解乳腺癌的三个关键问题:分期、分型和基因。

住进病房后,张晓楠同样感受到积极的力量:广西大姐身上插着引流管、吊着半袋血水在走廊艰难地踱着步子锻炼,却不时微笑着和路过的护士、病友打招呼;38床和46床经常串门聊天,她们一起安慰因为化疗脱发的小雨,还送了她一顶漂亮的帽子……

这一切与24年前在姨妈病房感受到的那番沉默与压抑截然不同,张晓楠庆幸自己找对了医生,苏逢锡教授不仅医病,更在医心。

乳房肿块仅2cm,是B1型,无淋巴结转移,各种情况完全符合保乳手术指征。手术的第三天,张晓楠顺利出院了。在疾病管理师的提醒下,两周后她回来找苏逢锡拿到了后续治疗方案。

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需要长期系统的综合治疗,术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医院病人太多,医生精力有限,大部分乳腺科医生忙于治疗,无暇顾及病人术后管理。

医院作为乳腺专科主任多年,苏逢锡深知这些问题在公立体制内短期仍然难以解决。但患者的生命健康需求是迫切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再度启程,创办苏逢锡诊所和专科门诊部,实现和完善对乳腺肿瘤病人的全程管理。

“我庆幸自己不仅保住了乳房,癌症康复之路还有医生和病友的帮助,不出一年就能坦然面对癌症。”张晓楠说,姨妈当年在抗癌路上是无助的,靠着自己的毅力,又与佛结缘,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慢慢打开心结,接受自己术后的样子。

“患癌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也更愿意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姐妹”,张晓楠去年加入粉红丝带公益组织成为一名志愿者,协助管理着一个四百多号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vo.com/slsyf/161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