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刺扎手龙虾叮伤非小事,小伤口惹出大麻
“引言”:前医院皮肤科接诊了一名患者,54岁,家庭主妇,杀鱼时被鱼刺扎了下手指,以为忍一忍会没事,没想到打针消炎后,手指仍反复红肿剧痛。到医院确诊为类丹毒,原来是扎伤她的鱼携带猪丹毒杆菌,因此引发她的急性皮肤炎症。
类丹毒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大的“威力”?小编带你一同揭开背后的面纱……
类丹毒概述
是由类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是流行于动物,尤其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类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既可以传染给人,也可以传染给猪等动物。人如果接触鱼、肉并且本身有外伤,则有机会传染。
患了类丹毒一般跟职业有一定的关系,患这种病的人大多数都跟鱼有过一定的接触,红斑丹毒丝菌是引发本病的主要致病菌,这种病菌存在于土壤,以及鱼类、猪跟鸟类动物的表面或者是肠道,这种病毒除了人感染以外,有的时候马、牛等其他的动物也是有可能感染的。
类丹毒的发病对象
通过皮肤伤口传染人,健康猪和牛、羊、鸡、鱼、鸟类等都可成为带菌者。本病的病原是红斑丹毒丝菌,或称猪丹毒杆菌,多存在于病畜生肉上(特别是病猪或病鱼),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从事肉类或罐头加工的工人以及渔业工作者容易得病。
1、类丹毒的致病菌为红斑丹毒丝菌,属丹毒丝菌属,为革兰阳性杆菌,土壤、鱼类、猪鸟类动物体表及肠道等处,都有此病菌存在。
2、兽医、家畜饲养者、鱼虾水产经营者、屠宰工人、炊事员及家庭主妇等均可因手部外伤后接触带菌鱼、肉或被鱼刺等刺伤而受染。人被传染后,可发生类似丹毒的损害,属中医丹毒的范畴。
3、手部的割扎伤或细微破伤之后,在接触带有红斑丹毒丝菌的鱼肉、猪肉等等,都是有可能感染类丹毒。比如家庭妇女在处理鱼的时候,手指被鱼刺刺伤或被刀切伤,就有可能发生感染。
类丹毒临床表现
1
潜伏期
▲潜伏期为1--5天,初起时患处疼痛,可有轻微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等症状,数日以后皮疹出现。通常发生于手部,表现为一个疼痛的红点,逐渐扩大,成为一片边界清楚的紫红色斑状肿块,边缘部分稍高起,不化脓,也不破溃,可有水疱。自觉瘙痒或刺痛,手指如被波及,常因肿胀有按压痛,不能自由屈伸。
图片来源网络
▲本病损害多较局限,少数患者有弥漫或泛发的皮疹,为边界清楚的紫红斑,中央部分逐渐消退,成为环形、回形或奇形怪状的损害,有的患者有发热及关节炎症状。
▲大多数患者经3周自然痊愈,有些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不久,在原处或附近未患病处又发生皮疹。
▲类丹毒皮损多呈紫红色,好发于手指及手足背。
一般分为局限型、全身型及败血症型三种类型,后两型很少见。
1
01
局限型类丹毒
较常见,好发于手部。感染后1~2日局部皮肤暗红肿胀,逐渐形成境界清楚的紫红色斑,中央部分消退,边缘隆起向周边扩展,偶有水疱和坏死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灼痛和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不治疗亦可于数周或数月后自然痊愈。
1
02
全身型类丹毒
皮损弥漫或泛发,伴发热及关节症状。
1
03
败血症型类丹毒
皮损更多,全身症状更重,可出现心内膜炎,甚至致死。
类丹毒的治疗
1
01
治疗类丹毒首选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麦迪霉素;
1
02
患处一般禁止用水清洗;
1
03
如果发生败血症,除了用青霉素治疗,还需要服用磺胺类药,或注射免疫血清;
1
04
一般预后较好,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改善或恢复,不影响生活质量。
类丹毒预防方法
01
每年定期给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加强检疫,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病猪的尸体应做烧毁或其他无害化处理,杜绝病原菌的传播。
1
02
饲养人员在治疗、护理和处理病猪及排泄物时,避免手部受伤,注意防护和消毒,以防感染;
1
03
加强对肉类加工及渔业工作人员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1
04
在劳动过程中如果不小心把手部弄伤,要立即彻底清洗、消毒伤口以免感染发病。
温馨提示
1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小细节,正是因为忽略才会导致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专家建议市民尤其是家庭主妇们,由于鱼刺和鱼鳍上带有非常多的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在杀鸡宰鱼、清洗鱼虾蟹等海鲜时要小心,避免刺伤,最好戴上手套减少意外发生,如果不医院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手指被刺伤后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医院明确诊断,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