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yu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三阳,一阳分别是指什么?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由此可知,太阳藏三阳之象;少阳藏一阳之象;可以推知,阳明藏二阳之象。通过经文可知,二阳之病发心脾,交代了二阳之病来自于心脾。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
阐述了三阳、一阳发病的症状。
为何经文要这样写?张锡纯的解读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因为二阳为阳明,阳明又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人身手经短、足经长,足经可以统手经。所以《黄帝内经》之中,不别手足之时当指足经,或者是把手经统于足经之中。如果特言手经,那就一定提到手某经。
所以,这里二阳之病,应该特指胃病。而胃有病,则不能饮食。对于不能饮食的原因,很多人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所以这里就直接交代,二阳发病的原因在于心脾。
心神拂郁,则血流过缓,以至不能濡润脾土,导致过思伤脾的病症。脾伤,则胃不能腐靡食物,则食物不能转化为精以滋养五脏。对于男子尚没有明显的特点,对于女子则会出现不来月经的症状。
如果时间迁延日久,传为风消、息贲,就很难治好。
风消:指由胃风引起的消谷善饥,燥火所致的消渴。心痹是原发病,风消是继发病。
息贲:息,长也;贲,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
那么,这两种病症虽然难治,但依然还有希望可以调理。
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针对脾的疾病,医生大多会用鸡内金这味药。鸡内金实际上就是鸡的脾胃,但是鸡的脾胃不同于一般动物。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一个小故事,小鸡吃石头。那么它为什么要吃石头呢?因为鸡没有胃酸,没有牙齿,它吃石头是为了帮助自己消化。同时鸡内金会分泌一种物质把石头化掉,不能消化的,便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因此,鸡内金就有了这样的功效——消化有形的郁积。
那么当一个人脾胃弱的时候,因为脾的功能不足,导致胃的消化力量弱,不能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物质。而中药就是在自身功能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中药赋予我们这种功能,经过长时间的合理调整,使人体原有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
当然,对于二阳之病发心脾这类问题,张锡纯运用的方子是资生汤。
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资生丸: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捣碎,二钱),牛蒡子(炒、捣,三钱)
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